惰性从何处而来和不要等到别人对我们好才对别人好

心灵 发布时间:2021-06-06 12:10
[摘要]第一篇:惰性从何处而来 翻开一本书,还没有看两眼,就站了起来。在外边走了一圈,又回来坐下看书,没看几分钟,又站了起来。就这样,循环反复了不知多少次,最后终于毅然决然地将书合上,开始发呆。这个时候脑子里什么都不愿意想,就是想保持这个状态很久,
第一篇:惰性从何处而来
 
    翻开一本书,还没有看两眼,就站了起来。在外边走了一圈,又回来坐下看书,没看几分钟,又站了起来。就这样,循环反复了不知多少次,最后终于毅然决然地将书合上,开始发呆。这个时候脑子里什么都不愿意想,就是想保持这个状态很久,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心情一下子舒畅了起来,于是才能静下心来开始看书。
 
   不知怎么,最近总是看不进去书,一看书,就会感觉心里发痒,总是想干那些自己比较喜欢的浪费时间的事情。很多时候,明明知道要赶紧把手头的东西做完,可是就是这样一直拖着,拖到最后,果真如同学所说:本来需要一个礼拜的事情,结果却是仅用一天完成,甚至更短。这不并不是说自己有多么智商高抑或是高创造性思维,只是缘于惰性使然。
 
   这些天在不断懒惰,也同时在不断地寻找惰性从何而来。
 
   惰性,首先来源于自己的不喜欢,亦或是不感兴趣。
 
    生活中,往往有很多名人会让你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自己擅长的事情,他们说这样你才能有所作为。听了这么多年,我依然对此深信不疑。可是问题是,更多的身边人会告诉我:人这一辈子能够将兴趣与工作统一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还是做好工作,兴趣也就是辅助性的东西,闲暇之余可以玩玩。我不是一个超级现实主义者,但是这些年的感触和他们一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惰性,其次来源于没有动力源泉。
 
    这就相当于一台机器没有发动机,怎么也转动不起来。想让一个小孩亲你一下,给他点好吃的零食就可以办到,可是现在的我早已不是小孩,什么美食都吊不起胃口,仿然也对什么东西都不感冒。谁都知道,看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也许用处自然就会来到。可是这话也就只能够说说,“无利不起早”的时代,能够做到如此的人能有几个,要么是闲人,要么是圣人。
 
    惰性,然后是来源于缺乏目标。
 
    从5岁读学前班开始,我就知道学习的目标是通过考试,考试的目标是升级,中考的目标是高中,高考的目标是大学,然而大学的目标是什么,这至今仍然是中国的大学存在的最大的并且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没人解决,又或者是依然解决不好,大学毕业生们便只能自己解决,但是每年700万左右的毕业生,全球经济又不景气的年头,大学毕业生们自己又怎么能够解决得好呢?有人站着说话不腰疼地提议向西方看齐,可是你可知道,在西方很多国家,你一出生就不用为衣食而忧,毕业了即使找不到工作也还有失业保障金,至少可以让你过上体面的生活,你一生都不用为后半生和医疗储蓄,如果不是这样,就不会有现在的肯德基,你可要知道这位老头是在古稀之年才利用保障金创办了肯德基。
 
    惰性,最后是来源于自制力不足。
 
    自制力这个东西绝对是因人而异,也因所对待的物而异。自制力究竟是不是天生的,这个我不好说,但是肯定是有一定的基因成分,心理学上也早已经证实,但是个人的发展终究还是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发挥决定性作用。一个人基因再好,他就是不努力,整天睡大觉,那也是白搭。然而自制力又是人的内心深处的东西,这与长期养成的习惯和接受的道德是非观念等都有关系,很多时候,有的人会突然一下子改变某种行为,其实就是内心深处一下子醒悟了,比如戒烟、减肥就是如此,他们的自制力应该是比较强大的。
 
    说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些什么,和想要说些什么。就是觉得惰性这个东西一定得想办法克服,真的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然而究竟怎样戒掉自己的惰性,这个可能就得因人而异了。纵然人都是有惰性的不假,但是毕竟每个人的大脑都有所不同,心理学家给你再多的建议那也仅仅是建议,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最终你会发现,还是需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强大信念来起作用。
惰性从何处而来和不要等到别人对我们好才对别人好
 
  第二篇:不要等到别人对我们好才对别人好
 
    时光匆匆而过,我们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我们的生活也永远不会完美。为了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我们必须知道什么东西应该等待,什么东西不能等待。我们可以等待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来,我们可以等待月亮再次变得很圆,但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我们不能等待。一个朋友曾发给我一首小诗,题目叫“Don’t Wait”《不要等待》,我觉得诗的内容很有道理。我们一起来看:
 
不要等到别人微笑了,你才对人好。
不要等到别人爱你了,你才付出爱。
不要等到有了最好的工作,你才开始努力。
不要等到孤单了才意识到朋友的价值。
不要等到拥有了很多才去和别人分享一点儿。
不要等到摔倒了才记得别人的忠告。
不要等,因为你不知道等待要花多少时间。
 
    这首小诗包含了两个重要的忠告:一是生活中很多美好的东西是不能等待的,因为我们不知道等待会有什么结果;二是我们在生活中必须采取主动的态度,去争取我们希望得到的东西,不能被动地接受。
 
    诗中这些话道破了让生活幸福和充实的秘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掌握主动,去做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和美好的事情。不管别人对我们怎样,我们都可以选择对别人仁慈、和蔼,用爱心对待别人,努力把哪怕是最微不足道的事情做好,作为朋友去帮助别人。不要等到别人对我们好了我们才对别人好,这样做等于是把命运交到了别人手中,因为我们永远无法预料到别人到底会不会对我们好,也无法预料到今天对我们好的人明天还会不会对我们好。但我们永远能够把握自己,只要我们把仁慈、爱心、努力和友情作为我们的航标灯,我们就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一旦树立了人生航向和做人的标准,我们就不应该受到别人的影响,尤其是不好的影响。试想一下,如果你因为别人对你不好就不开心,那你的生活就会天天不开心,因为你每天都可能会遇到一些让人不高兴的人和事:你到商店买东西,服务员对你爱理不理;你乘公共汽车,售票员对你大呼小叫。你如果在意这些东西,怎么能高兴得起来?
 
    我在生活和工作中就给自己制定了两条原则:一是决不让别人的情绪影响自己的工作;二是不求回报地对别人友好。要做到这两点,其实很难。通常来说,越是和你亲近的人,他们的情绪越容易对你造成影响。而始终如一地对别人友好,也不容易做到。我每次出差坐飞机时,在安检口都对安检人员微笑着说你好,但我通常得不到任何回应,有时候这会让我灰心丧气。但我现在还是保持微笑着说你好,因为我觉得我的行为标准不应该受到别人的影响。这样做有时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勇气和胸怀。很多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苏东坡和当时著名的和尚佛印有一段故事,典型地说明了知易行难的道理。有一次,苏东坡学禅有所领悟,不觉喜从中来,于是挥笔写了一首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所谓的“八风吹不动”,就是人世间的讥、毁、苦、乐等已经对他没有影响。写完诗后,苏东坡就让人把诗拿到长江对面的金山寺,交给佛印禅师。佛印看后在诗上批了“放屁”两字,又让来人把诗带回给苏东坡。苏东坡一看气急败坏,渡江前往金山寺,找佛印理论。船到岸边,佛印早就在那里等着,对苏东坡说:“你不是已经‘八风吹不动’了吗?怎么‘放屁’两个字就把你吹过江来了呢?”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既看到了苏东坡的可爱,也看到了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我们不需要把自己变成圣人,但我们依然可以用神圣的感情去做事情。我们常常以为自己一无所有,实际上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你的微笑、感情、真诚、健康--所有这一切都是无价之宝。如果你愿意与人分享这些东西,你就能换取你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
 
    心赖寺不懒:看完俞首领的文,瞬间想起了一句话:领袖必须是个现实主义的务实者,但说起话来,又得像个理想主义的梦想家(埃里克·霍弗)。如果对这种心理想了解更多,请看「你能控制好脑袋里的那头大象吗?」。
 


编辑:ctwxc

相关推荐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