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接触长孙皇后是在《百家讲坛》里。蒙曼老师在说到武则天时说长孙皇后是李世民一生爱慕的女人,觉得很震惊。李世民在古代帝王里算是出类拔萃的,经常被拿来当做标杆,“唐宗宋祖”之说便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封建帝王,对女人有着绝对的选择权,同时作为有作为的帝王,让他一生爱慕的女人到底是怎样的女人?带着这个疑问,看了很多帖子,也翻了不少史书,越来越觉得这个女人在历史上是非常特殊的,她和李世民的爱情值得吾辈崇敬。
长孙皇后名字不见载,有野史说她小字观音婢。她生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3月15日)8岁丧父,母亲高氏是父亲续弦。父亲死后,被异母大哥(长孙安业,之后还会提到)赶出家门,和母亲,大哥(长孙无忌)寄居在舅舅(名臣高士廉)家里,和林黛玉有些相似。13岁嫁给李世民(16岁)为妻,当时李渊为隋朝唐国公,以长孙寄居在舅舅家的尴尬身份,能嫁给国公二公子为正妻,是很不容易的。有人说这是政治婚姻,我是不以为然的,但是长孙晟(长孙父亲)已亡,高士廉被贬,娶长孙并不能给李家带来政治上的资本,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李家看中的长孙这个人,而非长孙的贵族身份。
之后李世民一直随父亲东征西讨,李渊登基后李世民被封为秦王,长孙被册封为秦王妃。这段时期史书上关于长孙的记载很少。李世民功劳太大,被封为天策上将仍不满足,渐渐有了当太子进而当皇帝的野心。这时长孙“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之后玄武门爆发,“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武德九年八月癸亥(公元626年9月3日),高祖传位于皇太子,太宗即位于东宫显德殿。13天后,长孙即被册封为皇后(丙子,立妃长孙氏为皇后)。后宫其它嫔妃都是到第二年(贞观元年)4月才册立的。这之后关于长孙的记录多了起来,长孙在后位时,保护得力大臣,善待后宫,留下了千古贤名。这里有几件事需要提一下。
首先是长孙安业的问题,长孙当皇后后,并没有记仇,让安业当了监门将军。安业并没有理解妹妹的一片好意,竟然谋反。谋反在历朝历代都是死罪,但是长孙为他求情了,说天下都知道安业以前对她不好,如果处死安业,天下人都说她恃宠而骄,报复兄长,不利于朝廷的名声。这个情还真的被她求下来了,安业没被处死,最后当到了兵部尚书,封薛国公。对比一下,李世民自己的儿子李佑谋反,被赐死于内省,母亲阴妃(这也是四妃之一了,正一品)被牵连,降为嫔。长孙为万死之人求情,而不是跪在一边谢罪,担心被株连,可见她和四妃等人所受的宠爱是云泥之别。
然后是长孙无忌,长孙的同母哥哥。此人和李世民是布衣之交,李世民对他终生没有丝毫猜忌,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一。李世民说“朕得天下,得此人之力”。但是长孙却并不让她哥哥当大官,向李世民陈请,结果是“太宗不听,竟用无忌为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长孙又秘密让无忌辞让,最后“太宗不获已而许焉,改授开府仪同三司”。长孙知道外戚干政没有好下场,无忌最后的结局也证实了长孙的看法。
再有就是长孙自己不干政了。李世民和她“论及赏罚之事”,“对曰:“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豫闻政事?”然后“太宗固与之言,竟不之答”。看到这里,我不得不膜拜下小李了,竟然一定要长孙说,要知道很多宠妃干政也不过是吹吹枕边风而已,他让长孙干政之心已经强烈到直截了当了。长孙也很彪悍,敢对皇帝丈夫说不。
史书不会记录李世民的感情史,要了解他和长孙的爱情只能通过史书的片段。最让我感动的是长孙死后李世民的表现。
长孙很有才华和政治远见,可惜英年早逝。36岁就去世了,“十年六月己卯,崩于立政殿,时年三十六。其年十一月庚寅,葬于昭陵”。长孙谥号为文德,从目前的证据上看长孙初谥就是文德,是双谥,这也是很特别的。一般如果皇后先死都是单谥,等皇帝死后再把皇帝的谥号加到皇后的谥号前面,比如曹丕的继配甄氏,谥曰“文昭”,文就是曹丕的谥号,昭才是甄氏的谥号。清朝比较特殊,谥号都是“孝”字开头,孝庄就是谥号,全谥是孝庄文皇后,文就是皇太极的谥号。比较巧合的是,李世民最后的谥号也是“文”,于是清人赵翼就批评李世民说他夫从妇谥。赵翼站在男权主义的角度批评李世民当然是很荒谬的,但是这也能证明李世民对长孙的感情。“文德”可谓最高级别的谥号了,谥法表说“经天纬地曰文”。
李世民遵照长孙的嘱咐,依山为陵,在九嵕山修建昭陵。十一月完成后,长孙葬于昭陵,李世民在昭陵修起了栈道起舍,让宫人像活人一样供奉长孙,可见长孙永远活在他心中。资治通鉴还有段记载“文德皇后既葬,上念后不已,于苑中作层观以望昭陵,尝引魏征同登,使视之。征熟视之曰:‘臣昏眊,不能见。’上指示之,征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固见之矣。’上泣,为之毁观”。我第一次看这个望陵的故事就被感动了,即使是普通人在妻子死后去望她的陵墓也是很了不起的事,更何况一个帝王。“上念后不已”,资治通鉴的原文,大爱。
长孙死后,李世民把对爱妻的思念之情全部化为对孩子的怜惜之情,即使从冰冷的史书中,也能看到李世民对他与皇后子女的拳拳父爱。让我读来感动不已。长孙死后,李世民亲自抚养了她最小的两个孩子李治(唐高宗)和李明达,这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李明达就是晋阳公主,新唐书公主传上的记载很煽情。晋阳正是李唐龙兴之地,从封号上就能看出李世民对这个女儿的珍视。晋阳公主也有长孙体弱的毛病,12岁就死了,她死后李世民三旬不能正常饮食,每天数十哀,人也渐渐羸弱了。群臣劝他节哀顺变,他说:“朕渠不知悲爱无益?而不能已,我亦不知其所以然。”翻译过来就是我怎么会不知道悲伤无益,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真的很煽情。
李治就是后来的唐高宗了,初封晋王,后来成为太子。《唐会要》里有一个“两度贴”,是李世民征辽时写给李治的私信,全文如下“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忆奴欲死都出来了,凤陛下你能更直白点吗?如果不是那个敕字,很难相信这是圣旨。李世民真是奶爸一枚啊。
贞观23年,李世民去世,与长孙同墓同穴葬于昭陵,这也是很罕见的。因为这时长孙已经去世13年了,李世民是能选择墓地的,但还是选择和长孙同穴而葬。还有长孙死后李世民再也没有立过皇后,种种迹象表明,李世民终生钟情于这个女人。这在帝王家真的是很难得。
其实我们读史书,并不是要了解政治斗争的技巧,那些和普通老百姓有些遥远。读史无非是看人物的命运,长孙除了童年的坎坷,可谓一生顺遂。是皇帝的正妻,有子,有长子,和丈夫鹣鲽情深,育有三子四女,在群臣和万民的敬仰中去世。作为政治顶端的人物,给后世立下了行为的典范,这样的人物史上真的很罕见,尤其是作为一个女人。
后世评价中对李世民都是正反都有,但对长孙确实一致的高,其中有个是“一言而全直臣於将死之际,立太宗於无过之地,虽古之贤后何以逾此?吁可仰哉!吁可仰哉!”我尤其喜欢。
越读史书越觉得她很幸运,预见了小李这个懂她爱她,珍惜了她一辈子的丈夫。所谓情有独钟,最可贵的就是这个独字。她独特的美,让他爱了一辈子,想了一辈子,念了一辈子。生同寝,死同穴,他百年后,也执着地要躺在他身边。千年后,他们依旧相携共卧于九嵕山下。所谓长相守,大抵如此吧。
一直以来,李世民和长孙都是正史和民间共同认可的恩爱夫妻。但不知为什么网络上总是把他们写成怨偶形象,有网友开玩笑说苦逼程度直逼梁祝。大概是因为长孙一开始就是正妻,就是皇后,又或者是小李是皇帝,必须多情。这种妻不如妾,妾不如偷的观念让我这样的发妻控原配控很不能接受。君不见历史上幸福的原配屡见不鲜,刘秀和阴丽华,明成祖徐皇后,康熙赫舍里氏,乾隆富察氏等等。其中光武帝刘秀尤其彪悍,来了句“仕官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都这么直白了,还能更直截了当吗?
当一个男人用实际行动表达爱意时,做到极限也不过是对她言听计从,希望把最好的东西摆在她面前。皇帝也是如此。在长孙生前死后,她家族都荣宠不衰,从18岁开始到死前1年都有生育,历史上生育线如此长的后妃很少见(有野史说她死于难产)。当她死后,李世民亲自抚养他们的孩子;当嫡子们争夺太子时,李世民立太子的原则是三个嫡子都活着;当她死后,李世民去望她的陵墓,还写诏书时说他这些年决策的失误是由于皇后去世,中宵废寝,你还能说李世民不爱她么?李世民简直就是我眼中的情圣了。长孙在与李世民诀别说她在皇帝病重时,身携毒药,准备殉情。无论在哪里,能殉情都是很感人的吧。
贞观一朝,是我见过的很有人情味的朝代。和其它朝代的广诛功臣相比,李世民花功臣图像挂于凌烟阁中。这也让我成为唐粉的原因之一。李世民是那种凭借自身的努力成就一番事业的男人,而且并不是忘恩负义,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人。还有就是他用情很深,让我感动,能十几年不变。和长孙一起历尽风雨,共同奋斗,让我不能忘怀。从他在长孙死后的表现也能看到这个杀兄弑弟的帝王温情的一面。
经历了传奇人生而能流芳千古,为后世树立典范的人非常少。长孙的品格使她不同于一般的女人,她能帮助丈夫成就一番事业。我想这就是她让李世民这样有抱负的男人爱慕一生的原因吧。她和李世民确实是令人羡慕的一对,在特定的时间,演绎着属于他们的繁华,让吾辈崇敬。
最后补充一条史料,《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74高龄时所写,叙述的是九成宫发现泉水的经过,其中有句“上及中宫,历览台观,闲步西城之阴,踌躇高阁之下,俯察厥土,微觉有润,因而以杖导之,有泉随而涌出,乃承以石槛,引为一渠。”李世民和长孙历览台管,在西城之阴散步,在高阁之下踌躇,发现了泉水,是不是很有爱啊。喜欢闲步西城之阴的李世民夫妇。
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去西安看昭陵,看李治为母亲修的大慈恩寺,不知何时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