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情古风散文(2)

情感 发布时间:2017-09-07 08:17
[摘要]同学之间的友情,似天高,似海深,用古风的形式,述说着这一份真情厚谊,讲述着这一段最纯的心;下面请看同学情古风散文。
 
我从小喜欢实用的街头格斗术、喜欢国外的生活、喜欢外语、喜欢中国传统书画。我一点点在学习。我是第一个中国大陆人获得以色烈国际马伽术协会(krav-maga)G1水平(六级)资格证书的。几次长期辟谷期间我在杭州、苏州(一年去了六次杭州)旅游时脑子里出现了大量诗句,觉得好玩就把它们写下来在微信朋友圈发一下。回国后不到二年有了上千首自己的古风诗词。2016年6月中国邮政总局出版了我的20首古风诗词邮票珍藏版,由著名书法家刘菲菲教授写成书法作品。
 
我发现根本不认识的陌生人把我写的诗词当宝贝,在网上和微信上大量转发。他(她)们非常崇拜我,欣赏我。而那些很多年的老朋友和老同学几乎全部把我当笑话和神经病,不是挖苦就是讽刺。
 
我不生气,因为他们太了解我,看到的全是我的弱点和缺点并且没事就放大我的弱点和缺点,关键是他们很忌妒我,因为我和他们不一样。我和他们不一样正说明了我有自己的优势。而陌生人因为一点也不了解我,他们看到的全是我的优点并且放大我的优点。
 
不久前我辟谷了49天(做了49天日记和记录,实际上是55天,就算49天吧,无所谓)清水辟谷,没有一个老同学和老朋友祝贺和鼓励。因为他们一顿饭不吃就头昏眼花了,看到你那么特殊与群不同,他们很气愤和忿忿不平,更不服气!
 
我早就明白了:不管我干什么老同学和老朋友都会说三道四,没有一句正能量的话。如果我需要快乐和不断进步,应该做的就是千万不要联系老同学和老朋友,没有任何意义。其实他们并没有恶意,只不过他们是一些普通的自以为是的、自认聪明的凡人。不必计较,忘了他们也好。
 
再见了,老同学和老朋友,我不愿意见到你们。因为除了回忆过去的不愉快和传闲话说三道四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聊天的。和你们在一起好像是半个身子进了棺材...有一句话叫苟延馋喘或者苟且偷生都是对那些自以为聪明的老同学和老朋友的写照!
 
我喜欢和陌生人来往,因为他们不知道我是谁,不用过去的眼光看待我。
 
我想:生命的快乐就再于不断去新的地方,学习新的东西,认识新的陌生人。
 
再见了,老同学老朋友,我不愿见到你们,你们只能让我不愉快。我不愿和你们一样半个身子躺在棺材里议论天下大事。有些人自己一条腿走进了棺材也希望你一条腿也走进去。
 
三国吕蒙大将军对鲁肃说: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所以说,老同学老朋友,十几年、二十多年不见,你为何用老眼光看待我?
 
我永远走在路上,路上全是陌生人,每个陌生人可以成为朋友。每个老同学和老朋友早晚也可能成为永远的陌生人,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的路永远没有尽头...
 
第三篇:同学情古风散文
 
1996年1月,颍上一中“老三届”中的第一届即1966年高中毕业的那两个班的同学30年后重逢了。
 
甲乙两班的老同学从全县乃至外地赶来,相互拥抱、倾述,畅谈分别后的情况。
 
真是岁月无情,时光老人把同学们的面容改变,甚至改变得面目全非。约一半的同学互相叫不出对方的名字,昔日的姑娘、小伙变成了老头老婆。那面色微黄、略些苍老的女士,不就是当年咱们班的“林黛玉”吗?当年,她那娇好的面容,阿娜多姿的身材和出众的作文水平,曾让多少男同学暗恋。没想到岁月催人老,她竟然变得如此憔悴。
 
那个额头上布满皱纹的女同学,让我一时想不起来她是谁,后来还是从她的笑声中想起了她的名字。
 
三十年前,我们还都是二十来岁的姑娘小伙,充满着理想和冲动。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想上大学,因为那时候,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学生,只有考取大学,才能跳出“农”门。特别是65届的同学,创造了建校以来考取大学最多的一年,有的考取了北京外国语学院,有的考取了上海医科大学,廉中堂同学还考取了北大。校长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兴奋地说:“今年我们颍上中学,草棵里飞出了‘金凤凰’,而且飞出了这么多‘金凤凰’。”我们的班主任说:“同学们,努力吧,你们这一届将会比上一届考取大学的更多,因为你们的成绩比上一届同学更扎实。”这些话对我们是多么大的鼓舞啊!同学们除了睡着了不再学习外,两眼一睁,学到熄灯。上晚自习时,虽然到了就寢的时候,教室里仍然灯火通明,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复习功课。每天晚上都是老师把我们往寢室里赶。当时老师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列宁说,不会休息,就不会革命。
 
正当我们铆足了劲迎接高考的时候,大喇叭里广播了“5.16”通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破四旧,立四新”,徒步长征大串连,组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一直闹腾到1968年,同学们才全部离开学校各奔东西。
 
虽然各自回到贫脊的家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同学们并没有气馁,而是选择了新的奋斗道路,有的参军,有的坚持自学,有的当了农村基层干部,有的成了代课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们班有四位同学考取了大学,其中有两位现在成了大学教授,大部分同学成为国家教师。
 
有一位同学,因为家庭出身不好,连代课教师也没当上,但他没有悲观失望,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家务琐事没有压垮他,他坚持自学医学,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就拿起书本。由于他文化基础好,刻苦钻研,视病人如亲人,终于掌握了丰富的医学知识,现在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乡村医生。
 
另外有一位同学,虽然成了三个孩子的父亲,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仍然参加高考。考取大学后,靠妻子的劳动和承包地的收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和他上学的费用,他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回到家乡,一边教书,一边坚持写作,教学和写作取得了双丰收。


编辑:ctwxc
扫一扫 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