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秋香美貌聪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此在声色场中艳冠一时。秋香确实被人点过,但肯定不是唐伯虎,因为据孟先生考证,秋香比唐伯虎大二十岁。而且,秋香很早就脱籍从良了,有老相好的想和她再叙旧情,她画柳于扇,题诗婉拒。
提起唐伯虎,人们眼前多会浮现出民间传说和影视作品中演绎的形象: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浪漫非凡。特别是他“三笑点秋香”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成为市井美谈。
历史上的唐伯虎真是这样一个“风流才子”吗?他果真因为美丽的秋香回眸“一笑”,就卖身为僮,“点”了秋香吗?这实在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
尽管唐伯虎之诗、之书、之画堪称“三绝”,但最为后人所知的还是他“点秋香”的故事。
据现代著名学者赵景深在《三笑姻缘的演变》中考证,该故事起源于元代戏曲和明人笔记,其中王同轨《耳谈》的记述,与“唐伯虎点秋香”情节基本吻合,但主人公却不是唐伯虎。
其大意说,苏州才子陈元超,性格放荡不羁。一次,他和友人游览虎丘,与秋香不期而遇,秋香对陈公子灿然一笑。陈公子访得秋香踪迹后,便乔装打扮,到那官宦人家做了公子的伴读书童。不久,陈元超觉得时机已到,因为他发现公子已经离不开他了,便谎称要回家觅女娶亲。老爷说,府上有这么多婢女,你随便挑。于是陈公子便如愿以偿地点了秋香。
唐伯虎也有一段仅只“一笑”的故事,见于朱季美的笔记《桐下听然》。其大意说:华学士鸿山泊舟吴门,见邻舟一人自酌自饮,科头,时时拍案叫骂,问之,原来是唐伯虎。华学士肃整衣冠过谒,子畏科头相对,谈谑甚洽,对饮而醉,“当谈笑之际,华家小姬隔帘窥之而笑。子畏作《娇女篇》贻鸿山,鸿山作《中酒歌》答之”。
只有隔帘一笑,也有诗,酒,却没有姻缘。
后来,《蕉窗杂录》、《泾林杂记》等书把它编成有头有尾的故事,唐伯虎开始卖身为奴、追求秋香了。到明朝末年小说家冯梦龙的《唐解元一笑姻缘》,“点秋香”故事基本定型。
那么,在历史上到底有没有秋香这个人呢?有。据现代学者孟森考证:秋香姓林,名奴儿,又名金兰,秋香则是她的艺名。她本来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幼聪明伶俐,熟读诗书,且酷爱书画,由于父母双亡,沦落至金陵为妓。
秋香美貌聪慧,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因此在声色场中艳冠一时。秋香确实被人点过,但肯定不是唐伯虎,因为据孟先生考证,秋香比唐伯虎大二十岁。而且,秋香很早就脱籍从良了,有老相好的想和她再叙旧情,她画柳于扇,题诗婉拒:
昔日章台舞细腰,任君攀折嫩枝条。
如今写入丹青里,不许东风再动摇。
可见,即使唐伯虎有可能同秋香相遇,也不会有相亲相爱的机缘。倒是祝枝山不知在什么场合见到过秋香扇面,为她题过一首七绝:
晃玉摇金小扇图,五云楼阁女仙居。
行间看过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书。
把秋香比做薛涛,可见她也是个“女中才子”。她的画在当时就很有名气。明《画史》记载:“秋香学画于史廷直、王元父二人,笔最清润。”
《金陵琐事》中还记载了秋香曾向沈周学画。沈周是明代著名画家,也是唐伯虎的、文徵明的绘画老师。他在《临江仙·题林奴儿(即秋香)山水画》中写道:“舞韵歌声都折起,丹青留下芳名。”可见,秋香走出风月场后,曾以绘画闻名于当时。
至于那位华太师,也是有的。他是无锡人华察。据《明史》记载,他字子潜,号鸿山,生于公元1497年,卒于1574年,嘉靖五年(1526)二甲十三名进士。他比唐伯虎小二十七岁。他中进士时,唐伯虎已经去世三年。等到他拜大学士入阁,后来告老回乡时,唐伯虎的棺木早已朽腐了。
并非“风流才子”说
发生在唐伯虎身上的第二桩公案是,他是否自称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此说出自明阎秀卿的《吴郡二科志》。该书记载:唐寅进京会试蒙不白之冤后开始浪迹江湖,曾意气风发地说:“‘大丈夫虽不成名,要当慷慨,何乃效楚囚?’因图其石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对唐伯虎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说,许多人提出了异议。理由是:
其一,有关唐伯虎的风流浪漫故事,基本上都是虚构的。比如秋香,我们已专题讨论过,秋香大唐伯虎二十岁,华太师小唐伯虎二十七岁,这是一个“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故事,与唐伯虎的真实生活无关。又如,他的第三个妻子名叫沈九娘,古代女子常以“某娘”取名,怒沉百宝箱的有“杜十娘”,赵匡胤千里相送的有“赵京娘”,沈九娘很可能是她爹妈的第九个孩子,但好事之徒却把她附会成唐伯虎的第九个妻子,于是便有了“九美图”之说。一夫“九美”,能不风流吗?
其二,阎秀卿虽为明代人,但史料中没发现他同唐伯虎有任何交往。因此,他对唐伯虎的记述没有太大的可靠性。而且,从现存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篆文印章来看,朱底白文,约五点五厘米见方,与唐伯虎所作画幅、印章相比,显得过大。特别是印章边款中既有“桃花庵主属戎青刻”的字样,又有文徵明的“题六如居士诗”四首,还有清代金石家汪启淑,画家巢林、西唐等人赞辞、题识,有故弄玄虚之嫌,显然是民间好事者的伪作。
其三,唐伯虎是性情中人,虽是玩世不恭,恃才傲世,但决不会伤害朋友。如果 他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那将置同为“江南四大才子”的祝枝山、文徵明等人于何地?特别是祝枝山,年长唐伯虎十岁,才情不在唐伯虎之下,其风流怪诞甚或过之。更重要的是,唐伯虎几度消沉,祝枝山、文徵明都是他的精神支柱,使他在沉沦中奋起;唐伯虎经济拮据时,祝枝山、文徵明都曾给他无私的援助。站在这样有恩有爱的朋友面前,他能、他敢自称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吗?
其四,考唐伯虎生活最如意的时期,不过是他十六岁高中秀才之后的几年。那时他还小,父母在堂,夫妇恩爱,功名还未成就,既不敢高标傲世,也不能风月无边。二十五岁时,父、母、妻、儿、妹相继去世,他一度消沉;二十九岁“秋闱”中解元是他生活的顶峰,但时日苦短,接连要赶到北京参加明春的会试,实在是无暇风流。而一旦会试之后,即被搜捕入狱。出狱后,仕途断绝,颜面扫地,妻子出堂,门庭冷落,仅以卖画为生,惨淡经营,渐入困境,诗作中再也看不见满纸云霞,看不见达意潇洒,多的倒是“悲老大”、“病酒身”、“囊没钱”之类,有感伤语,有失意语,有警世语,有自慰语,有旷达语,但绝无自傲语。特别是晚景凄凉,贫病交加,诗曰:
十朝风雨若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
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
第二篇:
电影中唐伯虎路遇秋香,秋香莞尔一笑,令唐伯虎情不自禁,他一路追随秋香来到学士府,不惜卖身为奴,进人府中。由于他的聪明才学,很得华学士的赏识,最后争取到了在学士府众丫鬟中任选一人为妻的权利,终于和心上人喜结良缘。作品中,突出表现了唐伯虎的潇洒个性和他对爱情的执着,因此在广大老百姓的心目中,留下了唐伯虎是一个风流倜傥、放浪不羁的才子的印象。那么,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是真的吗?
唐伯虎,名寅,字伯虎,后字子畏,号六如,又号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明宪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出生于苏州的一个小商人家庭。他的先祖曾是唐朝功臣。他是明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他的画题材广阔,既善画山水,又工人物、花鸟;画法写意、工笔俱佳,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书法诗文也尽有可观。
《明史》为唐伯虎作的传记是这么写的:“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性颖利,与里狂生张灵纵酒,不事诸生业。祝允明规之,乃闭户浃岁。举弘治十一年乡试第一。座主梁储奇其文,还朝示学士程敏政,敏政亦奇之。未几,敏政总裁会试,江阴富人徐经贿其家童,得试题。事露,言者劾敏政,语连寅,下诏狱,谪为吏。
寅耻不就,归家益放浪。宁王宸濠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宸濠不能堪,放还。筑室桃花坞,与客日饮其中,年五十四而卒。寅诗文初尚才情,晚年颓然自放,谓后人知我不在此,论者伤之。”另外,一些地方志诸如《江南通志》、《苏州府志》和《吴县志》等,对唐伯虎的记载也基本如此。
从这些记载来看,唐寅生平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他的确是个才子,只要他努力,就会有不俗的成绩,比如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举行的乡试中,他就名列第一,被时人称作“唐解元”,并被学士程敏政所激赏,一时之间才名远播;其次,他也的确性格放浪,不管是年轻时的纵酒、成年后的佯狂使酒,还是晚年的饮酒,都表现出他性格疏放的一面;再次,就是他仕途多舛,我们的社会往往不太能接纳像唐寅这样个性鲜明的人,唐寅的落泊看似偶然,其实有必然性。
乡试后第二年,唐伯虎与自己的朋友、江阴巨富徐经一起进京参加会试,主考官有两位,一位是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另一位即是时任礼部侍郎的程敏政学士。按正史上的记载,徐经贿赂程敏政的家童,提前拿到了试题,后来事情败露,程敏政遭弹劾。这件事牵连到了唐伯虎。
其实,徐经是否真的以贿赂程敏政家童得到了试题,当时的史料或者语焉不详,或者相互抵牾,《明史》上的记载也是非常简单的。唐伯虎才高如此,又有主考官的赏识,根本用不到参与这种舞弊的事,把他牵扯进去,完全是冤枉的。
但程敏政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赞赏唐伯虎的文章,唐伯虎又是一副百无禁忌的狂放姿态,这显然触犯了宗法社会立身处世的大忌。换言之,唐寅这样的性格,即使不在程敏政这件事上栽跟头,也会栽在别的事情上。或者说,他根本就碰不到像程敏政那样能欣赏他的人。
科场失意的唐寅在苏州阊门内的桃花坞修建桃花庵别墅,退避其中,自称“桃花庵主”,过起了一种以卖文卖画为生的诗酒逍遥的生活。但这种宁静又被宁王朱宸濠的礼聘所破坏了。宁王朱宸濠早有异志,为了替日后打基础,他做出礼贤下士的样子,对唐寅礼遇有加,既以百金为聘,又在南昌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套别墅。
唐伯虎很快觉察到了宁王的别有用心,这样的政治旋涡,一旦陷下去,就有性命之虞。为求脱身,唐伯虎装疯卖傻,“佯狂使酒”,“露其丑秽”,也就是赤身裸着见人。朱宸濠失望之下只能放其还乡。这时,唐伯虎也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了。明世宗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54岁的唐伯虎结束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唐伯虎生平的传奇色彩,是与他的鲜明个性倶来的。唐伯虎在科场失意之后,便以卖画为生,同时遍游名山大川,流连红巾翠袖之中。他自刻一印,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有关他的逸闻和传说,当时与后世的文人笔记中多有记载,比如《蕉窗杂录》、《戒庵老人漫笔》、《皇明世说新语》、《风流逸响》和《诗话解颐》等。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原出于《蕉窗杂录》,后经冯梦龙的小说发扬光大,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也越来越丰富。秋香的“一笑”变作“三笑”,“某仕宦”也最终变成了有姓有名的无锡华府。而在《唐解元一笑姻缘》中符号性的人物——公子,到弹词《三笑姻缘》中则演变成了两个充满喜剧色彩的陪衬性人物。所以,唐伯虎点秋香是事实上没有的事。
看完以上介绍,大家应该了解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是真是假了吧,虽然这个故事是假的,但是他确实也给我们带来了笑点,带来了乐趣。不管怎么样,唐伯虎在小编心中依然还是风流倜傥、放浪不羁,多才多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