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宋仁宗是宋朝时期,非常清明的皇帝,他不仅政治在政治上功能卓越,生活简朴,更是立志改革,想要宋朝强大。同时,这样一个事业有位青年,也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他最爱的人,就是他的妃子张贵妃。
宋仁宗是北宋帝国最高领导人,身边美女如云,可是有一美艳女子却能在众多美女中脱颖而出,专宠多年,此人就是贵妃张氏。
张贵妃出身寒微,在宫中难免受人歧视,于是总盘算着拉自己娘家人一把。张贵妃的父亲和兄弟都不够争气,或者早丧或者无能,只有伯父张尧佐还算争气,虽然关系疏远了一点,但毕竟是娘家人。张尧佐担任地方官多年,名声还不错,被顺利调到中央。可是担任什么官职好呢?张贵妃看中了“宣徽使”一职。这是皇城各衙门的最高负责人,是皇帝的大总管,权力极大,油水多多,一般都是由国防部副部长(枢密副使)兼任。
可是,张贵妃枕头风吹了很多遍,宋仁宗总是迟迟没有动作。张贵妃每天都哭哭啼啼,宋仁宗招架不住,答应试一试。临出门,张贵妃拍拍宋仁宗的肩,说:“官家今天可不要忘了提宣徽使的事啊。”宋仁宗连连说:“得了得了。”很是无奈。宋仁宗上朝后宣布这项任命,可是包拯极力反对,说话慷慨激昂,唾沫都喷到皇帝脸上了。皇帝很无奈,只好放弃。
这个故事一般被认为表现了包拯的刚直敢谏和宋仁宗的仁慈虚心,可是原文后面还有一段奇怪的文字:“温成(张贵妃)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按照常理,一个人被人把唾沫喷到脸上后,会在第一时间擦去,可是宋仁宗没有。他不但没有在朝堂上立刻擦去,就算是在散朝之后也没有擦去,而是一直从朝堂退出,走到后宫,来到张贵妃面前,才“举袖拭面”。
很明显,他在施展“苦肉计”。
宋仁宗就是要告诉张贵妃,不是我不把你放在心上,而是阻力实在太大,看看,我都被人吐口水了,绝对不是骗人,有口水为证。他还借题发挥,说:“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言下之意,我这么受辱,完全是为了你啊!
果然,看到宋仁宗为自己受了这么大的委屈,明明他并没替自己办成事,可张贵妃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主动迎上前去向他道歉。面对大声嚷嚷、一脸愤然的宋仁宗,张贵妃小心翼翼,很久都不再提给家人封官的事情了。
张贵妃身为大宋帝国的第二夫人,自然少不了人来巴结。宋仁宗富有天下,他的宠妃自然也啥都不缺。大臣王拱辰(李清照的曾外公)因为反对庆历新政,刻意打压苏舜钦和范仲淹,被宋仁宗贬到地方担任知州去了。他想调回京城,便千方百计搜罗了一个定州红瓷器献给张贵妃。定州瓷本就是宋瓷中的珍品,红瓷更是定州瓷中罕见的变种,据说颜色犹如朱砂,晶莹剔透又如美玉。
张贵妃见到后爱不释手,但知道宋仁宗不喜欢后妃和大臣来往、干预朝政,只是偷偷赏玩。有一天宋仁宗突然到来,张贵妃来不及藏好定州红瓷,被宋仁宗发现了。宋仁宗一看大怒,生气地问:“安得此物?”张贵妃看到仁宗大怒,也不敢隐瞒,供出了王拱辰。宋仁宗更怒:叫你不要收人家的礼物,你怎么就是不听!他不但是嘴上说说,还抄起柱斧(宋朝皇帝经常拿在手上的一种装饰品,类似玉如意),一下子把珍贵的瓷器砸碎了。张贵妃一脸愧色,连忙下跪请罪。王拱辰自然也没有被调回。
可是,就算张贵妃宣扬自己绝不收礼,还是有许多人想破脑袋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心意”。出身名门、位高权重的名臣文彦博也不能免俗。张贵妃的父亲和文彦博的父亲早年相识,文彦博想借张贵妃之力拜相,就费尽心思找了一匹珍稀的用金线编织的蜀地灯笼锦献给张贵妃。张贵妃大喜,做成一件华丽的礼服,并在上元佳节宫廷大宴时穿上,一时艳惊四座,连宋仁宗都频频注目。可是,当宋仁宗听说这匹灯笼锦是文彦博所献后,就算宴会上人多嘴杂,易惹是非,宋仁宗还是顿时沉下脸来,给了张贵妃一个大大的难堪。
不过,宋仁宗还是很注意分寸的,要让自己心爱的女人斩断和所有人的人情往来,不大现实,也没有必要。王拱辰献上定州红瓷,宋仁宗一斧砸掉;文彦博献上灯笼锦,宋仁宗只是给点儿脸色。关键在于,王拱辰是因为反对朝廷新法、且恶意陷害朝臣而被贬的,这种人绝对不能轻易赦免,所以宋仁宗态度强硬;而文彦博和张贵妃毕竟算是世交,互相有点人情往来,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一个是后妃,一个是朝廷重臣,并且是呼声很高、即将拜相的朝廷重臣,两人一旦勾结,很有可能操纵朝政,所以宋仁宗必须防患于未然。于是,按照正常程序,宋仁宗仍然任命文彦博为宰相,但当御史提出,文宰相曾经献给张贵妃灯笼锦时,宋仁宗趁机发难,将文彦博罢相,以警醒自己的女人们。为了安抚贵妃,那个提出弹劾的御史随后也被罢官,算是平衡。
当然,如果宋仁宗只是一味强硬,总是使用家庭暴力,动手脚、甩脸子,那也算不得艺术。他在处理江山和美人的关系时,还注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当时的大宋宫廷,常常是国家流行时尚的发源地,宫中发生的大小事务不但关系到大宋的政治、军事,还关系到大宋的经济、生活。像金橘,本是江西的特产,因为出产地太偏远,开封府的许多人都不认识,可是有一次江西的官员献上金橘,张贵妃一吃就爱上了这口,于是京城都流行吃金橘了,金橘价格一下暴涨几十倍。好在金橘不是什么贵重物品,价格比较低廉,对百姓的生活影响比较小,可是珍珠就不同了。宋代的珍珠,价格多是黄金的十倍。有一年,广州有一个外国商人非法携带一批珍珠进入,被官府抓捕充公。珍珠运到京城,宋仁宗带着后宫嫔妃集体观赏。张贵妃一看到硕大且无瑕的珍珠,就走不动了。看到心爱的女人如此喜欢,宋仁宗自然大方地将珍珠赏赐给她。可是其他嫔妃不干了。平时皇帝就经常赏赐一些好东西给她,现在又给她珍珠,实在太偏心了!宋仁宗也怕烦,就答应让人去集市上购买类似的珍珠,结果搞得京城的珍珠价格暴涨。
宋仁宗听说后很是担忧,当时国家多难,西北不宁,又长年给辽国和西夏支付岁币,国库并不充裕。若是因为购买珍珠这样的奢侈品,耗费大量钱财,实在不划算。可是,也不能无视其他嫔妃,后宫不宁,朝廷也难安啊。怎么办呢—众位嫔妃之所以要珍珠,其实不是为了珍珠本身,只不过是不忿唯独张贵妃得到珍珠罢了。如果张贵妃能够主动放弃,其他人自然就不会纠缠了吧?
几天之后,皇帝召集众位嫔妃观赏牡丹,皇后和嫔妃都到了,唯独张贵妃最后到,头上戴满了前两天宋仁宗单独赏赐的名贵珍珠。众位嫔妃一看张贵妃那神气活现的样子,都很忌妒,曹皇后更是脸如寒冰。这次,宋仁宗没有像以往一样迎上前去,而是站立不动,等张贵妃自己走过来。不但如此,他还用袖子遮住自己的脸,说:“满头白纷纷,岂无忌讳?”一头的白色珍珠,仿佛死了人服丧一样,多难堪!听到宋仁宗这么说,所有嫔妃都哈哈大笑。张贵妃羞愧难当,急忙回去换了寻常的装扮。宋仁宗看了很高兴,亲自上前给张贵妃头上簪了一朵艳丽的牡丹花。于是,所有嫔妃都不戴珍珠头饰,改插牡丹花了。自然,京城的珍珠价格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宋仁宗用一朵牡丹花就平抑了京城的珍珠价格,更平息了众位嫔妃的纷争。如此处理家庭和事业、爱情和工作的关系,江山和美人两不误,可谓高明!
张贵妃虽然备受宠爱,可是30岁出头就一命呜呼。宋仁宗悲痛万分,不顾曹皇后的冷眼和朝廷众位大臣的反对,在皇后在世的情况下,就追封张贵妃为温成皇后,实在是痴情得紧!
第二篇:
宋仁宗是北宋帝国最高领导人,身边美女如云,可是有一美艳女子却能在众多美女中脱颖而出,专宠多年,此人就是贵妃张氏。
宋仁宗痴情于张贵妃
张贵妃出身寒微,在宫中难免受人歧视,于是总盘算着拉自己娘家人一把。张贵妃的父亲和兄弟都不够争气,或者早丧或者无能,只有伯父张尧佐还算争气,虽然关系疏远了一点,但毕竟是娘家人。张尧佐担任地方官多年,名声还不错,被顺利调到中央。可是担任什么官职好呢?张贵妃看中了“宣徽使”一职。这是皇城各衙门的最高负责人,是皇帝的大总管,权力极大,油水多多,一般都是由国防部副部长(枢密副使)兼任。
可是,张贵妃枕头风吹了很多遍,宋仁宗总是迟迟没有动作。张贵妃每天都哭哭啼啼,宋仁宗招架不住,答应试一试。临出门,张贵妃拍拍宋仁宗的肩,说:“官家今天可不要忘了提宣徽使的事啊。”宋仁宗连连说:“得了得了。”很是无奈。宋仁宗上朝后宣布这项任命,可是包拯极力反对,说话慷慨激昂,唾沫都喷到皇帝脸上了。皇帝很无奈,只好放弃。
这个故事一般被认为表现了包拯的刚直敢谏和宋仁宗的仁慈虚心,可是原文后面还有一段奇怪的文字:“温成(张贵妃)遣小黄门次第探伺,知拯犯颜切直,迎拜谢过,帝举袖拭面……”按照常理,一个人被人把唾沫喷到脸上后,会在第一时间擦去,可是宋仁宗没有。他不但没有在朝堂上立刻擦去,就算是在散朝之后也没有擦去,而是一直从朝堂退出,走到后宫,来到张贵妃面前,才“举袖拭面”。
很明显,他在施展“苦肉计”。
宋仁宗就是要告诉张贵妃,不是我不把你放在心上,而是阻力实在太大,看看,我都被人吐口水了,绝对不是骗人,有口水为证。他还借题发挥,说:“中丞向前说话,直唾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言下之意,我这么受辱,完全是为了你啊!
果然,看到宋仁宗为自己受了这么大的委屈,明明他并没替自己办成事,可张贵妃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主动迎上前去向他道歉。面对大声嚷嚷、一脸愤然的宋仁宗,张贵妃小心翼翼,很久都不再提给家人封官的事情了。
张贵妃身为大宋帝国的第二夫人,自然少不了人来巴结。宋仁宗富有天下,他的宠妃自然也啥都不缺。大臣王拱辰(李清照的曾外公)因为反对庆历新政,刻意打压苏舜钦和范仲淹,被宋仁宗贬到地方担任知州去了。他想调回京城,便千方百计搜罗了一个定州红瓷器献给张贵妃。定州瓷本就是宋瓷中的珍品,红瓷更是定州瓷中罕见的变种,据说颜色犹如朱砂,晶莹剔透又如美玉。
张贵妃见到后爱不释手,但知道宋仁宗不喜欢后妃和大臣来往、干预朝政,只是偷偷赏玩。有一天宋仁宗突然到来,张贵妃来不及藏好定州红瓷,被宋仁宗发现了。宋仁宗一看大怒,生气地问:“安得此物?”张贵妃看到仁宗大怒,也不敢隐瞒,供出了王拱辰。宋仁宗更怒:叫你不要收人家的礼物,你怎么就是不听!他不但是嘴上说说,还抄起柱斧(宋朝皇帝经常拿在手上的一种装饰品,类似玉如意),一下子把珍贵的瓷器砸碎了。张贵妃一脸愧色,连忙下跪请罪。王拱辰自然也没有被调回。
可是,就算张贵妃宣扬自己绝不收礼,还是有许多人想破脑袋用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心意”。出身名门、位高权重的名臣文彦博也不能免俗。张贵妃的父亲和文彦博的父亲早年相识,文彦博想借张贵妃之力拜相,就费尽心思找了一匹珍稀的用金线编织的蜀地灯笼锦献给张贵妃。张贵妃大喜,做成一件华丽的礼服,并在上元佳节宫廷大宴时穿上,一时艳惊四座,连宋仁宗都频频注目。可是,当宋仁宗听说这匹灯笼锦是文彦博所献后,就算宴会上人多嘴杂,易惹是非,宋仁宗还是顿时沉下脸来,给了张贵妃一个大大的难堪。
不过,宋仁宗还是很注意分寸的,要让自己心爱的女人斩断和所有人的人情往来,不大现实,也没有必要。王拱辰献上定州红瓷,宋仁宗一斧砸掉;文彦博献上灯笼锦,宋仁宗只是给点儿脸色。关键在于,王拱辰是因为反对朝廷新法、且恶意陷害朝臣而被贬的,这种人绝对不能轻易赦免,所以宋仁宗态度强硬;而文彦博和张贵妃毕竟算是世交,互相有点人情往来,也不是不可以。只是一个是后妃,一个是朝廷重臣,并且是呼声很高、即将拜相的朝廷重臣,两人一旦勾结,很有可能操纵朝政,所以宋仁宗必须防患于未然。于是,按照正常程序,宋仁宗仍然任命文彦博为宰相,但当御史提出,文宰相曾经献给张贵妃灯笼锦时,宋仁宗趁机发难,将文彦博罢相,以警醒自己的女人们。为了安抚贵妃,那个提出弹劾的御史随后也被罢官,算是平衡。
当然,如果宋仁宗只是一味强硬,总是使用家庭暴力,动手脚、甩脸子,那也算不得艺术。他在处理江山和美人的关系时,还注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张贵妃带动了大宋流行趋势
当时的大宋宫廷,常常是国家流行时尚的发源地,宫中发生的大小事务不但关系到大宋的政治、军事,还关系到大宋的经济、生活。像金橘,本是江西的特产,因为出产地太偏远,开封府的许多人都不认识,可是有一次江西的官员献上金橘,张贵妃一吃就爱上了这口,于是京城都流行吃金橘了,金橘价格一下暴涨几十倍。好在金橘不是什么贵重物品,价格比较低廉,对百姓的生活影响比较小,可是珍珠就不同了。宋代的珍珠,价格多是黄金的十倍。有一年,广州有一个外国商人非法携带一批珍珠进入,被官府抓捕充公。珍珠运到京城,宋仁宗带着后宫嫔妃集体观赏。张贵妃一看到硕大且无瑕的珍珠,就走不动了。看到心爱的女人如此喜欢,宋仁宗自然大方地将珍珠赏赐给她。可是其他嫔妃不干了。平时皇帝就经常赏赐一些好东西给她,现在又给她珍珠,实在太偏心了!宋仁宗也怕烦,就答应让人去集市上购买类似的珍珠,结果搞得京城的珍珠价格暴涨。
宋仁宗听说后很是担忧,当时国家多难,西北不宁,又长年给辽国和西夏支付岁币,国库并不充裕。若是因为购买珍珠这样的奢侈品,耗费大量钱财,实在不划算。可是,也不能无视其他嫔妃,后宫不宁,朝廷也难安啊。怎么办呢—众位嫔妃之所以要珍珠,其实不是为了珍珠本身,只不过是不忿唯独张贵妃得到珍珠罢了。如果张贵妃能够主动放弃,其他人自然就不会纠缠了吧?
几天之后,皇帝召集众位嫔妃观赏牡丹,皇后和嫔妃都到了,唯独张贵妃最后到,头上戴满了前两天宋仁宗单独赏赐的名贵珍珠。众位嫔妃一看张贵妃那神气活现的样子,都很忌妒,曹皇后更是脸如寒冰。这次,宋仁宗没有像以往一样迎上前去,而是站立不动,等张贵妃自己走过来。不但如此,他还用袖子遮住自己的脸,说:“满头白纷纷,岂无忌讳?”一头的白色珍珠,仿佛死了人服丧一样,多难堪!听到宋仁宗这么说,所有嫔妃都哈哈大笑。张贵妃羞愧难当,急忙回去换了寻常的装扮。宋仁宗看了很高兴,亲自上前给张贵妃头上簪了一朵艳丽的牡丹花。于是,所有嫔妃都不戴珍珠头饰,改插牡丹花了。自然,京城的珍珠价格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宋仁宗用一朵牡丹花就平抑了京城的珍珠价格,更平息了众位嫔妃的纷争。如此处理家庭和事业、爱情和工作的关系,江山和美人两不误,可谓高明!
张贵妃虽然备受宠爱,可是30岁出头就一命呜呼。宋仁宗悲痛万分,不顾曹皇后的冷眼和朝廷众位大臣的反对,在皇后在世的情况下,就追封张贵妃为温成皇后,实在是痴情得紧!